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孩子吃饭时忌唠叨

发表于2013-04-20

很多家长都有[url=http://finance.ifeng.com/people/detail/comchief/liangwengen.shtml]工业 产业 财经 三一 机械 重工 [/url孩子的健康,影响孩子的食欲,影响其消化吸收功能。更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。

很多家长白天上班很劳累,回家以后又 得马上做饭,到吃饭的时候,宝宝又不听话,不肯好好吃饭,或者要看电视,要不什么都要自己动手,饭洒到身上、桌面上、地面上,弄得满脸、满地都是。这时有的家长会很恼火,大声责骂孩子,有的妈妈能一直唠叨到吃完饭。

经常唠叨容易使孩子紧张、焦躁、压抑,久而久之,还会失去进食的兴趣,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,发生性格上的扭曲与变异,而且变得自卑、畏缩,还能影响到积极、开放、散发性的思维方式的形成,思想变得消极、封闭、迟缓,创造性受到限制,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。

从心理学上分析,孩子是心理和行为的不成熟个体,家长必须对他们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培养。但是,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是,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,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,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、提醒。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,甚至适得其反,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,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

有些家长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,翻来覆去地只讲缺点,不提进步。其实,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,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。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,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,“我讲话你就是不听”,“怎么说你才能改呢”,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,甚至产生逆反心理。

另外,唠叨的家长往往是缺乏自信、性格软弱的人,对自己讲出去的话、做了的事不放心,才会一次次地重复。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,每天面对软弱、紧张型性格的父母,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。所以,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,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,家长应该了解怎么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。

批评的话不宜多

首先,要耐心地加以指导。指导不同于唠叨:唠叨往往含有责怪、批评的味道,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;而指导是亲切的、言简意赅的,它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,帮助他们处理问题,使孩子情绪稳定、心情舒畅。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,不应该做什么,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。如果没有做好,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,鼓励他不要灰心,尽力而为。

学会尊重孩子也很关键。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,如果自尊受到伤害,他们会产生心理障碍,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。因此,父母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尊心。在生活中,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,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。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,要给孩子说话和申辩的机会。即使是批评,话也不宜多。

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

唠叨,归根结底,是不懂交流的表现。和孩子交流时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,态度和蔼。时间最好选在吃饭时和睡觉前,因为这是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。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,孩子就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忠告,也用不着父母再费力地唠叨了。

因此,责骂批评孩子不要在餐前、餐时。而是要采取轻松与理解的态度,等吃完饭后,心情平静时再耐心开导为宜。切忌把自己不好的情绪强加到孩子身上,要尽量克制住自己,不要让自己的心情影响孩子进餐。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