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 ── 一个广为传播的骗局

发表于2013-08-15

在中国的房地产界和银行界中,广为传播着一个这样的故事:一个中国老太太,60岁时终于挣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。一个美国老太太,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的货款,而她已经在这房子里面住了30年了。这个故事仿佛告诉我们:我们应该感谢银行货款,通过银行货款,我们可以提前30年买上房子。
但是如果我告诉你,银行货款并不能让你提早买房,反而会让你付出比原来多3倍的价钱来买你的房子,购房货款是一个夺富于民的利器,你是否相信?别着急,让我们来看两个简单的经济学模型,你就彻底明白了。
先不讲买房,看一个买车的例子。在一个小村庄里,有一个汽车销售商甲,手上有两辆汽车出售,每辆25万。村里还有另外四个人乙、丙、丁、戊,他们都挺想要汽车,但他们手上分别只有30万、20万、20万和10万。显然,乙的购买力足够,想买就买了。而丙想了一下,作出这样的决定:我现在没那么多钱,但我再努力工作五年,就能攒多5万,到时再买好了。而戊想:汽车太贵了,我不买算了,每天我还是坐经过村里的公共汽车去市里上班。戊就这样放弃了。而丁虽然钱不够但还是想买。正好他有个朋友在银行,银行告诉丁可以货款。于是丁就首付10万再贷款15万买下了车。

发表于2013-08-15

从这个例子里,我们看到通过贷款,丁确实比丙早五年拥有了汽车,贷款能帮人提早拥有商品这个功能确实体现了。但是,请注意这个例子里的商品(即汽车)有两个关键的特征:
1.这种商品并非刚性需求。
2.这种商品可以物流运输。
我们来想这样一个问题:销售商甲想不想?其实根本不用想,销售商当然想,甲当然想把汽车卖到40万一辆。但如果甲真的涨成40万,会怎么样呢?首先,丁可能会放弃购买,因为这种商品,上面我们说过,不是刚性需求,不买它,对生活不会产生太大影响。其次,假如丁还愿意买,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:另一个村的汽车销售商会把他的汽车运过来,跟丁说:“买我的车吧,我的只要38万。”。再另一些说:“还是买我的吧,我只要30万。””还是我的,我只要26万!”丁不是傻子,肯定会选择的。只要市场自由,货物能物流运输,甲根本涨不起价,他一,就会丢失他的客户。

发表于2013-08-15

如果把上面例子的商品换成房子会怎样?显然,房子没有上面说的两个特征。首先,房子是刚性需求,不买它,你可能不能结婚,子女不能上好,还要一辈子给房东打工。房子的需求有多刚性?可以这么说,在衣食住行中,只有“食”比“住”更刚性,如果“食”不能满足,人们就会不惜去犯罪,甚至去拼命了。房子的刚性稍弱一点,不至于拼命,但会愿意为之付出全部财产。注意,是“全部”财产,包括已在手的和未来的。其次,房子不能物流运输。你能说“北京的房子太贵,澳大利亚的房子,我从澳大利亚买个房子运回来算了”吗?别开玩笑了!另外,影响商品价格的还有另一个因素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时,价格会走低,供不应求时,价格会上扬。一般的商品般由于拥有前述的两个特征,市场会自动调节供求关系,使得供求平衡。

发表于2013-08-15

结论:至此,我们可以明白,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,银行房贷制度不仅不会帮我们实现提早拥有房子的美国老太梦,反而会让房价,我们为房子的付出白白多出3倍。所谓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的购房故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!并且,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再想一想,中国为什么变成了国富民穷?夺富于民到底是怎样夺的?其实银行房贷制度就是开启这一过程的扳机!

发表于2013-08-15

你这种假设是不是建立在一个通缩的社会?
我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算这算那,我只知道我现在如果把手头两套房子卖掉的话,然后去还清银行的贷款,再把首期扣除,还赚了原房价的一倍也不止。如果当初不交个首期贷款去买的话,存折里还是首期那点钱。

发表于2013-08-15

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,政府就更不可能采取类似的手段,政府希望软着陆,而日本则是崩溃了

发表于2013-08-15

我觉得你也搞错了一个概念,那就是货币的购买力的问题。以后的货币的购买了跟当前货币的购买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。也就是说,虽然目前的价格算下来可能是3倍,但是我没有在当前就付出的货币,而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逐步付出。如果可能的话,我当然希望全部都是以后最后一天付出。道理大家都懂得,不断的通胀会导致你的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,到最后或许你付出的货币的购买力只是你当初的1/10而已。

发表于2013-08-15

货币现值的问题应该分开讨论,楼主意思是因为有了银行,所以同一时期的房价可能是没有银行按揭的3-4倍。比如没银行贷款房产现价是100万,需全款,而有银行贷款,房产现价就是300万。这300万其实都是现值,因为楼主的描述中没有计入300万总价中200万贷款所需要付的利息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