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[城市·地图]寂寞文园

发表于2005-09-16
清晨6:30的“海边人”粥店,卷帘门半掩。低下头从敞开的下半截门面里看进去,老板还躺在长椅上打盹。而里间厨房里,地瓜粥已经沸腾。敲了一下卷帘门,老板立刻起身拉开门。我走了进去,老板为我端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地瓜粥和两碟小菜。店门外的文园路已经苏醒。

 每天上下班,我都走在文园路上。通常是中午和晚上,偶尔是在清晨,比如这一天。这是一条连接厦门新老城区的马路,之所以名叫“文园”,我想大概是因为它的起点是文灶,终点是植物园的缘故吧。厦门市区很多道路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命名,比如莲前大道,比如文曾路。

 文园路其实并不幽静,每天都车水马龙,尤其是夜晚的空载的士,总是行驶得像飞一样。我曾经在MSN上用过“文园飞的”这个名字。6月底一中新校区路段封闭施工,文园路被拦腰截断,车辆一下子少了很多,对于像我这样步行的人来说,从此有了难得的清静和安全感。

 更早以前,我在文园路25号住过一阵。那是文灶社区的一栋老旧公房,设施陈旧,条件恶劣,空气中满是霉腐的气息。这些房子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的产物,居住着最早从老城区搬迁来的国企工人,现在他们大多下岗,月月为生计精打细算。我住在第一层,但先上台阶再下台阶的格局,使得那个屋子像个地下室。

 如今我还是住在文园路,不过从文灶的老公房搬到了174医院旁的电台山上。从文灶缓慢步行前往,大约需要15分钟。这15分钟的时间,我走过文园路最市井的一段路程。

 文园路人民保险车站,是弘龙商业城。这座商品楼盘建成之后人气一直不旺,一层挑高的商铺乏人问津,楼上的住宅也没有几户住户。那时候我就纳闷,为什么同样是文灶,周边的人气那么旺,仅仅隔了几十米,就会有如此的天差地别?我有一次去弘龙6楼的某个住宅找人,那时候是夜晚,我从房子后边的楼梯口走进去,电梯停开,我只好爬楼梯。那楼梯里也没有灯,我一个人边爬边默数楼层。那情景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恐怖片,有个人在一座楼的楼梯里一直爬呀爬,怎么都到不了他要到的楼层,爬来爬去始终是在同一层。弘龙的楼梯也颇有鬼片的味道,看来没什么人住的房子,的确比较恐怖。

 现在弘龙的一二层被一家夜总会租下,每天晚上灯红酒绿,霓虹闪亮,浓妆艳抹的女子站在门口。排队候客的的士和客人的各种车辆停在这里,为弘龙平添了不少人气。夜总会的隔壁,还有一家工行网点正在装修。

 再往前走,就看到“文园春晓”楼盘的工地。这个楼盘以山水和文化为卖点,什么“书香门第、市区、山水院落”,看来这是个聪明的商家,虽然这牌打得有点名不符实。我喜欢文园春晓这个名字,每次走过这里,我都会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们的临街广告。这么诗情画意的名字,应该也要有精致的房子才好,不然真是辱没了。

 走过这个工地,前面是阳鸿新城。它的一排临街店面都是骑楼式的,有服饰、美发、餐饮,是这一段文园路最有商业氛围的去处。我每次经过这里时,都会走进骑楼的屋檐下。从“洗理会”的门前经过,收银台的小妹每次见到我都会很热情地冲我笑,我也朝她们点点头。然后再往前走,看到了万寿路口的德克士和上岛。

 万寿在我看来是这一带最富有市井生活味道的街区。我和一位同事在万寿住过几天,一家连一家的餐饮食杂店铺,随山势起伏的上下坡道路,废弃的铁道口,草根平民的生活是那么真实而亲切。我喜欢这里的市井生活,慵懒、实在,让人恍然不觉时光的变迁。

 没有往万寿里面走,我沿文园路继续前行。将军祠以里的文园路,已经属于老城区的范畴。厦门的老城区,有着蓬勃的市民文化,这里的多知足常乐,乐观淡泊。这一段文园路依山延伸,厦门一中和少年宫就坐落在这里。厦门一中是很多家长和少年向往的所在,它的新校区就在将军祠路段,已经快要建成,据说文园路的地下通道施工,也是专门为一中新校区进行的。至少,一中门口的文园路高架桥就是如此。

 绕过文园路工地,车辆还是很少,只有不知情的司机才会把车开进来。这一段文园路更显幽静,除了一中和放学时间,路上没有什么行人。走过一中和174医院,文园路的老城区气息丰富起来。深田路、百家村,不知道那些年代久远的庭院里,有多少老厦门人的故事在慢慢老去。

 小三说,她在文园路看到假想里的房子。红砖黑瓦,阳台和走廊都很大很大,绿色的枝桠伸到路面。我想,这也是我的文园路。寂寞的老房子,寂寞的路,像我一样寂寞的路人。在你看不见的时空里面,总有数不清的寂寞在暗涌。

 走在文园路,我看到了和我一样默默行走的路人。我知道,在这一瞬间,我已经深入这座城市的内心。


转自天涯社区   作者:暗夜私奔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