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盘点身边的“负翁”“负婆”过着什么样的生活

发表于2005-11-28

   近日进行了一项关于“负翁”的网络调查,结果显示,只有不到18%的购房人将月供控制在家庭收入的20%,而月供占家庭月收入50%以上的,超过了30%;甚至有超过8%的人,月供超过了家庭月收入的70%。

    按照通常的看法,月供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警戒线,是35%。

    这个调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不太乐观的图景:大部分的购房人,已经成为财务警戒线以下的“负翁”。

谁是  负翁

    在香港,楼市泡沫破灭后,一夜之间发现自己的房产变成负资产的人们,第一次被媒体冠以“负翁”的称号。而在大陆,据央行统计,上海、北京两地居民的整体家庭债务比例已经分别达到155%和122%,而美国这样的高收入国家,2003年的个人平均负债比例也只有115%。

    在住房消费领域,1997年,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不到200亿;2005年,全国个人住房贷款金额超过1.6万亿。8年的时间,几乎翻了80倍。

    日益成长壮大的年轻购房族,每月为了定期把按揭款打进银行账户,不得不从早到晚疲于奔命,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状态,这样一群人,是目前“负翁”的主流人群。

负翁  超前消费下的蛋

    有关人士分析:中国的经济正在迅猛发展,人们的消费欲望、投资欲望都是最猛烈的时候,在一个沸腾的市场环境下,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中国将会出现更多的财富巨头;与此同时, 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触摸到小康的甜头,“花明天的钱”没人动员,没人宣传,也没有人用榜样的力量感召,就水到渠成地来到我们的身边。大到商品房、汽车,小到家电,甚至一支口红,你都可以通过贷款的形式买了再说,用了再说。有了个人贷款,你未来5年、10年,甚至更长时期内的消费计划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变为即期消费, 可是每月的还款账单终究会寄来——同时也造就了城市里日益庞大的“负翁”族群。无可否认的事实是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“负翁”会愈来愈多。

    在京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舒适房子,是许多本地人和北漂族的梦想。以2004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.5万元计算,多数楼盘的房价(80平方米)已经超过个人年收入的27倍以上,因此举债买房成了大多数人的唯一选择,当个见多不怪的楼市“负翁”也变得顺理成章、自然而然了。

负翁  的救赎

    很多业内专家认为,梯级消费是值得倡导的一种消费理念,对于避免更多“负翁”的出现能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。具体来说,在经济条件尚不具备的时候,可以采取租房的方式,即使买房,在创业阶段,也应该先从小户型入手,等到经济宽裕,再进行居住升级,购买位置、环境、品质更好的住宅。

    除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之外,对于房地产的产业结构也应该进行反思。比如房产的梯级消费所带来的一个健全的二手市场,目前并没有完全建立;在产品上,究竟该鼓励什么样的消费取向,目前也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,在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本能驱使下,只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冲动购房的大军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政府不能缺位。

    在接下来的报道中,我们将讲述不同“负翁”的故事。讲述这些故事,其目的并非危言耸听,来退却购房者日渐复苏的热情。面对应接不暇的好房、眼花缭乱的优惠,作为媒体,我们更希望倡导一种贷款消费的理性回归。此外,通过这些故事,我们还想展示出,在不能改变“负翁”现状的前提下,我们完全有可能活得更加精彩!

“负翁”的自我救赎

    有一天你累了。你站在人来人往的北京大街上,决定结束“北漂”的生涯。你花光了积蓄,甚至东拼西凑,买了一套房子。
于是,你从刚结束的动荡生活中,一下子跳进惶恐的新生活。

    对于大多数“负翁”来说,对于他们所选择的这种新生活,猜中了开头,却往往猜不中结局。在租金回报率经常低于储蓄利息的情形之下,连这个开头的选择正确与否,都充满了疑问。

    这是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坏的时代。我们别无选择,只能自我救赎。

    身为一个“负翁”,你必须拥有智慧。事实上,在金融工具不断发达和消费信贷规模扩大的基础上,卯吃寅粮,其实并没有什么对错和不妥,但能否通过一套切实完善的理财方案来降低所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,却是身为一个“负翁”的必备技能。

    身为一个“负翁”,你要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合理预计,综合评估,未雨绸缪;你还得不断优化自己的负债结构,从而做到处变不惊;一番算计下来,几年时光过去,你可能学到从前不敢想象的知识,拥有了从前不敢想象的历练。“负翁”的日子,也许会成为你最重要的一笔财富。

    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,也不*神仙和皇帝。选择做“负翁”,从不意味着结束,它只是另一种体验的开始;而开启“负翁”幸福生活的密匙,始终掌握在你的手里。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