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所谓“合理”房价只是一个梦

发表于2012-04-17
两会期间,温总理表达了继续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,并提出了使房价合理回归的口号,所谓的“合理”价位,即当地户均可支配年收入的6倍,也就是房价收入比远远小于6。按照这个算法,北京房价应为4900/平米,上海则是5700/平米,大城市普遍在5000/平米左右,本人居住的成都仅仅3500/平米。对于这些言论,笑一笑也就罢了,千万不要当真,否则就是生活在幻想之中了。

要谈房价,首先就得说到中国的国情,任何抛开历史背景和社会进程的片面分析与比较都是毫无意义的。在改革开放之前,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,福利分房。在福利分房制度下,一切住房归国家,政府筹资建造,政府主导分配。效率低下,寻租空间巨大,住房条件极差是当时的普遍情况。很多人甚至在外面搭个棚就能睡个安稳觉,那时候,解决温饱是中国的当务之急,关于住房问题,老百姓压根没有想过。什么时候能分到房子,既不是按劳,也不是按需,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。工龄,年龄,职称,甚至是私下和领导的关系,都是决定能否分到房子的必要条件,运气好的30多岁能分到房,即便分到了房,也没有选择的余地,是60平米还是90平米,一室一厅还是一室二厅,1楼还是6楼,朝南还是朝北,你分到什么是什么,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,而且产权也不是你的。若是运气不好,估计要50多岁才能分到房,黄花菜都凉了。在那个时候,住房的命运,掌握在别人的手上,任你本事通天,也换不来属于自己的财富。

发表于2012-04-17
改革开放之后,我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,住房商品化。在市场经济下,一切不可确定的因素都被归结为了“价格”,换句话说,就是钱说了算,谁出的钱多,房子就归谁,这就叫交易。在市场经济下,不论高低贵贱,不论种族信仰,不论男女老少,只要出得起钱,就能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,觉得房子面积太小,咋就换大的;钱不够用,就买小的;这房子周边环境不好,咋可以不买。有的人会说:用钱说话,穷人怎么办啊,这个制度让富人越来越富,穷人越来越穷,太不公平了。类似的话,只不过弱者的抱怨。你穷,你可以努力改变现状,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还差多少钱够首付,还需要多少钱来还贷。不管离目标有多远,你始终能看见这段距离,你可以感受到离终点越来越近,就像在操场上长跑一样。而福利分房却是:哪怕你离目标只有一步之遥,中间却隔着一堵墙,如果没有人把这堵墙推倒,你永远也看不到终点。等价交换,自由贸易,优胜劣汰,恰恰是最大的公平,一买一卖,双方皆自愿,若是有一方认为不合理,交易也就无法达成。在过去,市场经济改变了整个欧美,让其数十年内飞黄腾达,市场导致了社会的广泛分工,你精通计算机,就进军IT界;厨艺好,就进军餐饮界;高且帅,可以进娱乐圈。总之,干啥能赚钱,你就干啥,市场的自我调节把每个人放在了自己最擅长的位置,使得社会生产效率最大化。工业革命之后,市场经济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。而在计划经济之下,中国人饿死了3000万,建国之后的30年内社会不进反退,极度贫穷,惨不忍睹。再经过苏联的解体,如今实行计划经济的仅朝鲜一家,为自己鸣不平的,仅仅因为没房子就想要社会倒退的,出门向右,朝鲜欢迎你。

发表于2012-04-17
16世纪时,莫尔写了本书,叫《乌托邦》,里面描述了一个完美的国家,绝对公平,超高福利,人们完全理性,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成员共同,按需分配,人积极劳动,并且还有充足的时间娱乐,打仗的时候甚至不用自己人,而是雇佣外国士兵。这样的国家,简直就是天堂,这叫什么?叫做空想社会主义。幻想中国像乌托邦一样的,觉得不幸福的,我还是那句话,朝鲜是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,天堂向左,朝鲜向右,出门请右拐。

发表于2012-04-17
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之旺盛,绝不是靠投机支撑起来的,在这一点上,就已经和90年代的日本,07年前的美国划清了界限。只要你在网上说房价要涨,必然招来数不清的口水,为什么?因为绝大多数人盼望房价跌,社会关注房价什么时候跌,说明了大多数人在等着买,如果是投机的话,社会关注的应该是房价什么时候涨,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。什么时候没人讨论房子了,房价才可能跌。什么时候房子跟股市一样,一涨就举国上下欢天喜地,一跌就有无数人骂娘了,才有可能。这就叫从人性的角度看市场。
发表于2012-04-17
购房的需求,可以分为自住性需求和非自住性需求,自住性需求,也就是所谓的刚需,有几个阶段:
第一阶段是基本需求,这样的需求仅仅是为了有个地方遮风避雨,不至于睡桥洞。到外地打工的,刚毕业的年轻人,要结婚必须有房的,组成了这个需求的群体。
第二阶段是改善性需求,老房子住旧了,想换新的;小房子受够了,想换大的;收入多了,想提高档次;周边环境嘈杂,想安静一点。。。这个需求的群体大多是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中老年人,以及能力出众的年轻人,大多是中产阶级,他们已经有至少一套住房,但是想生活得更好,这个群体占据了市场的主流,其购买力远胜第一阶段的群体。
第三阶段是享受性需求,钱多了自然要花,挣钱就是为了享受,从公寓搬到洋房,从洋房搬到联排别墅,甚至独栋别墅,提高生活质量,追求生活品质是这个群体的目标,他们大多是事业有成的富人。
第四个阶段是性需求,不买最好的,只买最贵的,追求最豪华的装饰,最别致的景观,不愿意和一般人住在一个社区内。这是身份的标志,这个群体大多是大明星,企业家一类富豪。
发表于2012-04-17
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,里面的年轻人说:我工资才4000多,北京房价那么高,凭什么让我买不起房啊。还有一篇帖子,题目是“买不起房,叫我如何爱国?”,类似的无理取闹见得太多,我已经麻木了。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,在家里被宠惯了,在外面也把自己当皇帝,莫非地球是绕着你转的?我看过“马云和80后面”的电视节目,节目中有一个环节是80后对马云提问,在场提问的几乎每一个人站起来第一句就是:“我是XX,是哪个专业的,兴趣是什么…”,1分钟的提问有40秒在自我介绍,废话连篇,在场的主持人和马云本人都不耐烦了,但是仍然强压怒火,而这群人竟然没一个看得出端倪。你是谁关人家屁事,这个节目是让你提问的,这就是年轻一代的普遍现象,太过自我,不识大体,本人有的时候也不例外。人需要适应环境,而不是环境来适应你,在大城市混不下去,可以去二线城市,再不行可以回老家,凭什么你又非得赖在大城市不走呢?三线城市的房价4000多/平米;小县城的房子才1000多/平米,那里的房价不高吧?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,这是自然界的规则。考不上可以去川大,上不了川大可以读专科,你不怪自己难道怪题没出好?当不了总裁可以当经理,做不了经理可以做普通员工,你不怪自己难道怪公司不好?这不是一个道理么?凡事能者居之,我从没听说过有谁考不上名校怪政府,当不了高管怪社会,却听说过很多买不起房要揭竿起义的。买不起房可以租房,而且这些人并非没有房,只是房子在老家,或者是农村的宅基地,拥有私人的产权房是迈入中产阶级的标志,中国改革开放才30多年,中产阶级不可能大量形成,妄想一步登天,谈何容易。我认识一些朋友,收入水平算不错了,但是由于年轻,资本积累不足,买不起房虽然失落,但没啥怨言,房子是一生中最大的开销,没有良好的心态,怎么能在工作中尽心尽力,提高业绩?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