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

主题:美丽厦门岛城市双中心未来更宜居

发表于2011-12-31
厦门岛的美丽,举世闻名。今年3月,厦门“众望所归”捧得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位。

宜居厦门,由来已久,但宜居之路却没有一劳永逸。经过30年的建设,如今,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在众多光环之下,厦门的宜居之路也面临自身的瓶颈,比如交通拥堵,比如岛内负荷过大。

发表于2011-12-31
如何破解瓶颈,让厦门的宜居之路走得更稳,成为当务之急。

宜居之路没有一劳永逸

“厦门是岛。厦门岛很美很美。厦门岛的美丽举世闻名。”说到“宜居厦门印象”,厦大教授易中天便是如此的感受——— 一个美丽且温馨的岛。

发表于2011-12-31
今年3月,厦门,依靠自身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品质,最终以绝对优势,名列中国十大宜居城市首位。专家团认为是“众望所归”。

所谓宜居城市,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、人文社会环境、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城市。简言之,就是适宜居住的城市。

发表于2011-12-31
事实上,宜居厦门,由来已久。2000年,厦门即荣膺全国十佳人居城市,继而又摘得中国人居环境奖、联合国人居奖、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等桂冠。还有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、国际花园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,种种荣誉,无不放射宜居光芒。
发表于2011-12-31
“宜居光环,并非一戴上就能永远保留,没有一劳永逸。”厦门大学一位教授认为,如果这座城市的宜居进程止步不前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过去的优势便会不复存在。事实上,为保持厦门的宜居优势,这么多年,厦门的城市管理者和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,一直不遗余力地努力。
发表于2011-12-31
数据惊人。截至今年11月底,厦门机动车保有量突破80万辆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厦门不到9人就拥有1辆小汽车。早在今年6月,厦门百户居民拥有的家用汽车已达到27.8辆,名副其实跨入汽车时代。
发表于2011-12-31
“人口密度,成为岛内不可承受之重。”一位资深媒体人说,岛内人口密度过大带来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狭小的问题,还伴随着各类资源的高消耗和短缺。

今年的宜居城市评选中,北京、上海和广州这三大一线城市之所以排名倒数三位,便是因为人口超负荷,已不符合宜居城市的理念。

发表于2011-12-31
林地球所列举的限制车辆出行措施,包括征收进入某一区域的拥堵费,提高停车费用,并在岛内或岛外某些地方建设大型停车场,提供优质和方便的服务,让车主自觉换乘公交车、轻轨等。

“修路架桥是办法之一,但治标不治本,要解决交通拥堵,最关键的还在于推广公共交通。”一位交通专家认为,要尽快促成地铁的建设,这种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才是根本之道。

发表于2011-12-31
胡南桦(厦门大学副教授)

疏堵结合,引导绿色消费

“城在海中、海在城中的厦门,向来以其小巧玲珑、天生丽质闻名于世。但如果有一天因为交通难越来越严重,我们的家园变成人多、路堵、空气差、噪音大,无车一族出门小心翼翼、不断爬天桥、穿地道,那厦门还有什么宜居可言?”

胡南桦说,可以疏堵结合解决交通难题。

发表于2011-12-31
彭一万(闽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)

提升文化信仰,讲道德诚信

“过去,我们是在城市里建花园;今后,我们要在花园中建城市。”彭一万认为,首先,宜居之城必须提升文化,这是城市灵魂,要打造文化强市、文化强区、文化强街。这个文化,不仅包括文化产业,还包括信仰、道德、素养、诚信。

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