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端午民俗---佛山的狮头艺术

发表于2010-06-03

端午民俗---佛山的狮头艺术

佛山狮头创于清朝乾隆年间。二百多年来已发展为华南地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手工艺品。 相传清朝期间,佛山城乡曾流行瘟疫,造成人畜死亡。群众相信“狮子”是吉祥之物,能治邪。当时的“狮会”团体纷纷成立,并挑选一些有武艺的人,舞着狮子逐家逐户去驱邪祝福,鸣放鞭炮,以驱瘟疫之邪,永保国泰民安。 “狮头”于是被认为吉祥的象征,逐渐流传开来了,不少地方竞相定做佛山狮头,每逢新年佳节,盛大庆典,人们喜欢舞着狮子游行,鸣放鞭炮,比武竞技,采青戏珠,共祝万事如意,一帆风顺,人乐年丰,已成为华南地区的风俗习惯了。至今,舞狮活动,仍然是民间表达喜庆的一种娱乐活动;又是学习武艺锻练身体的竞技表演。

舞狮一般六人组成:舞狮之人,一人舞狮久,一人卸尾(被)以表现长身动作形态,一人头戴“佛公”面具前头引导,手拉‘大葵扇招引狮子前进(也有“姚公”、“桃婆”两人引导),同狮子竞相绍戏,为舞狮增添了不少情趣。三人敲锣打鼓走在狮子后面。舞狮子二人动作紧密,随着鼓点锣声的快、馒、轻、理便使狮子活灵活现,舞出千姿百态,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。舞狮完全听从吸声指挥,同武术结合在一起,这是一种高度概括典型的南方狮子舞表演艺术,与北方的狮子舞完全不同。

佛山狮头分“佛山狮” 和“鹤山狮”。“佛山狮头”原创与佛山, 谓佛山狮。所谓“鹤山狮”是从高鹤人陈斗、冯更长根据猫头形象创作造型而成的,又叫“陈斗狮”。佛山狮头还包含纸扎小狮头及“大头佛”(面具,通常分“佛公”、“佛婆”)。佛山狮头有五十多个品种,既有各式各样的“大狮头”、“睡佛引狮”的唐僧、孙悟空、猪八戒、沙僧等传统纸扎制品,又有杂技团用的狮和多种小狮头等品种。

上一页|1|
/1页